北京,2025年11月26日——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(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)今日正式批准发布《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》强制性国家标准(GB 10631-2025),新标准将于2026年6月1日起全面实施。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管理迈入新阶段,旨在通过技术规范提升产品安全水平,减少燃放事故风险。
新国标“三大亮点”直击行业痛点
安全性能全面升级:新标准对烟花爆竹的燃烧稳定性、爆炸威力等关键指标提出更高要求,明确禁止使用敏感度过高的化学成分,从源头降低意外燃爆风险。例如,针对“摔炮”“砸炮”等高风险产品,新规强制要求采用更稳定的触发机制,避免儿童误触引发事故。
环保与健康双管齐下:首次将重金属含量、有害气体排放纳入强制性检测范围,要求产品燃放后产生的烟雾中铅、汞等有害物质浓度需低于国际通行标准。鼓励企业研发低硫、无硫配方,减少燃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。
标识规范更清晰:新国标要求产品包装必须标注“燃放距离”“适用场景”等警示信息,并采用统一图标与文字说明,帮助消费者快速识别风险。例如,家庭用烟花需明确标注“需在空旷场地燃放,远离人群30米以上”。
行业影响:中小厂商面临转型压力
新标准的实施将加速行业洗牌。据业内人士透露,目前全国约30%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因技术、资金限制,可能难以在过渡期内完成设备升级和产品改造。 对此,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表示,将联合行业协会开展技术帮扶,引导企业通过合作、并购等方式整合资源,达标生产。
消费者须知:选购烟花需“三看”
看标识:认准新版强制认证标志(CCC)及GB 10631-2025标准号。
看包装:检查是否标注燃放说明、危险等级及生产日期。
看渠道:优先选择正规零售点,避免购买“三无”产品。
国家应急管理部提醒,2026年春节将是新国标实施后的首个重要节点,建议消费者提前规划燃放计划,严格遵守当地禁放限放规定。
专家解读:安全与传承需平衡
中国烟花爆竹协会专家指出,新国标并非“一刀切”限制传统工艺,而是通过技术迭代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。“例如,湖南醴陵、江西万载等主产区的传统手工烟花,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可通过改进配方和包装设计满足新标准。”
随着新国标的落地,烟花爆竹行业正从“数量扩张”转向“质量优先”,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、更环保的节日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