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血液透析作为替代肾脏功能的核心治疗手段,其原理可通过以下四个关键机制系统阐述:
1、 弥散作用:浓度梯度驱动的分子交换
血液透析的核心动力源于溶质浓度差。当患者血液流经透析器时,血液中的代谢废物(如尿素、肌酐)因浓度高于透析液,会自发向低浓度的透析液侧扩散。这一过程类似墨水滴入清水后逐渐扩散的现象,但透析器通过数千根中空纤维膜将扩散效率提升百倍。例如,肌酐浓度在血液中可达800-1000μmol/L,而透析液中接近0,这种梯度差使单次治疗可清除约600-800mg肌酐。
2、 超滤原理:压力差强制水分分离
水分清除依赖跨膜压力差。透析机通过调节透析液侧负压,使血液侧压力高于透析液侧,迫使水分从血液中滤出。这一机制模拟肾小球滤过功能,但压力可控性更强。临床中,医生会根据患者干体重设定超滤量,例如一位60kg患者若透析间期体重增长3kg,则需在4小时治疗中以15ml/min的速度超滤,同时监测血压防止低血压。
3、 对流效应:溶剂拖拽毒素清除
当水分在超滤作用下移动时,会携带部分中分子毒素(如β2微球蛋白)一同通过膜孔。这种"溶剂拖拽"现象称为对流,尤其适用于清除分子量500-5000Da的物质。高通量透析器通过增大膜孔径(0.003-0.005μm),使对流清除效率提升30%-50%,显著降低透析相关淀粉样变性风险。
4、 渗透调节:电解质动态平衡维护
透析液成分精准模拟血浆电解质浓度(钠135-145mmol/L、钾2、0-3、0mmol/L、钙1、25-1、50mmol/L),通过反向弥散纠正电解质紊乱。例如,高钾血症患者(血钾>6、5mmol/L)需使用低钾透析液(钾1、0mmol/L),而低钙血症患者则需提高透析液钙浓度。碳酸氢盐缓冲系统(浓度32-38mmol/L)可中和酸性代谢产物,单次治疗可纠正代谢性酸中毒2-4mmol/L。
临床应用中的动态平衡
现代透析机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跨膜压(TMP)、静脉压等参数,确保治疗安全。例如,当TMP超过400mmHg时,系统会自动报警防止膜破裂;静脉压异常升高可能提示管路堵塞,需立即处理。患者需每周接受3次、每次4-5小时治疗,以维持血肌酐在500-800μmol/L、血钾3、5-5、5mmol/L的相对安全范围。
这种多原理协同作用的治疗模式,使血液透析成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关键技术,其清除效率可达健康肾脏的10%-15%,但需配合严格的水分管理(每日饮水量=尿量+500ml)和营养支持(蛋白质摄入1、0-1、2g/kg/d)以优化预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