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,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以节气兼节日的传统大节。
《历书》说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丁,为清明,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,盖时当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,所以得名。”
中国古代说清明有三候:一候桐始华,二候田鼠化为鴽,三候虹始见。就是说在清明时节,白桐等百花盛开,喜阴的田鼠藏回了洞里,雨后可见彩虹。
古代清明一开始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但后来竟变成了一个纪念先祖的节日!
背后的真正原因是——
清明是“三个节日”组成的?!
欲知究竟就快跟我来
过一回真正的“清明”吧!
来源1|上巳节:三月三日天气新
汉代首次将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定为“上巳节”。魏晋将上巳节改为三月三。
古代上巳节的主要风俗是临河洗浴和踏青,调整冬困,重新焕发朝气。
后来上巳节衰微,加上与清明相似度太高,就逐渐被清明整合了。
来源2|寒食节:佳辰强饮食犹寒
相传春秋时期,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,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不离不弃;重耳后来成为名君“晋文公”。介子推与母亲归隐绵山,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,介子推最终被火烧死。晋文公令在介子推死这天禁火寒食来表达对忠诚的哀思。
这就是后来的“寒食节”,人们形成了会禁烟冷食、踏青等习俗。
由于寒食节在清明节之前一天,后来合并为一个节日。
来源3|植树节:孟春之月盛德在木
清明之后,气温升高,雨量增多,很适合植树栽树;加上祭祖的坟墓容易被杂草覆盖,形成了在坟头种植松柏方便辨认的习俗。
1915年,几名林学家于倡议设立植树节,最初定在每年清明节;1928年,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,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,这才跟清明分家。
2020年7月1日起,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》施行,明确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。